的指标竟然是这些……智能手表测得最不准
最后这张表格汇总了全文的重要内容=•◆,参照它来解读可穿戴设备提供的数据▷◆■•,也许可以帮助你减少些困惑□★•●…、增加些对健康和锻炼的掌控◇▪◇△▷△。
可穿戴设备(智能手表▷□、手环◇•★△、戒指等)通过传感器直接测量•●,为我们显示有限的一批基础指标(原始数据也需要算法处理◇◆◁■▷★,为了方便理解这里写为直接测量)•◁●-=;这批指标经过整合和计算●☆,再源源不断地产出无限的新指标▽☆■◇●。也就是◁★,只要有生理学▽●▽、运动生理学作为基础◆□◁=,几个基础指标倒来倒去就可以得到一堆指标△•=■。
至于总体睡眠评分=◇,医学上并没有对应的评分□◆。医生评价睡眠质量和进行治疗时●☆•■,会综合入睡时间☆▷○▽★★、睡眠时间★…、效率■•、异常状态-▽、催眠药物=○▪●、白天生活和工作状态等很多指标进行分析▪■□●。
对于睡眠这类估算出来的指标▼◇▷•▪,其中比较准确的可以作为参考●☆■▷□▽,比如睡眠总时间□◁☆▽◇,其余指标则不应该引起焦虑▷△▪●。整个人状态都很好的话…◁,没有必要因为睡眠总分低而担心●□□•▷•,总感觉睡不好可以去医院进行多导睡眠监测-▼,及时发现问题•□△-=•。
各个品牌的具体算法不一致▷=,导致了不同的误差●▽●▲◇•。一篇关于可穿戴技术在睡眠中应用的综述文章提到△•◆…▼▪,与多导睡眠图相比▪●○★□,手表在估计睡眠总时间上表现相对良好☆◁▪•▽■,整体准确率约为 70%~90%□●○■;在测量睡眠阶段上的表现较差◇□▼,浅睡眠判断准确率约为 50%~90%▷▪•=△•,深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准确率约为 30%~80%◇★◆■▼。
训练要想取得进步△-…,需要不断增加训练压力但又不触及过度训练这条线★•,因此衡量和检测恢复情况非常重要•▪○=◇…。但恢复情况是一个非常综合且复杂的指标••◇==,它受训练(训练量◆▲★、类型-▪◇、强度等)◆●○▪★、非训练(工作□◇、人际关系-△■◁◇▷、疾病•▼-=、药物等)和恢复(睡眠▪▲•、饮食▷■▽•-、恢复时间…☆==-◆、恢复手段等)因素影响☆…△。
由于没有金标准△-▷▼▲△,一些可穿戴设备厂商会使用加权模型估算恢复情况◆•▪▼。具体方法是收集一系列可能影响恢复的指标••★△…•,例如心率□◇-=▪▼、睡眠和训练情况等◆▽▲○,算出心率变异性△■、呼吸频率●…、耗氧量等数据◁■◆◆,然后根据运动科学原理对不同指标加权求和•◁▲▪☆,得到的值就代表恢复情况●▼△☆■。
你的感觉没错▼△◁▪☆-,各项指标的准确程度差别很大▲-■◁,有的准到医生都会拿去参考▪■☆◇、有的只适合随便看看△□●○☆•。
其实大部分厂商们也是这么干的■◁○…▷◁,但是差距有多大△▼▲★…,他们一般不会说◇▼▲◇▪□。不过▪★◆▲▪,通过分析数据是如何得到的◁●○□◇△,以及看研究人员发表的文章▽◇△•▲,还是可以大致了解数据的准确性●=■◆▼。
估算的指标▼◇▷●☆,是在测量指标的基础上通过算法得出的●●★●=,例如睡眠◇▷▪•☆、能量消耗和摄氧量等•☆☆□。此时▪■,测量误差叠加算法误差●△▪,可能使估算指标的准确性降低•☆▷。解读这类指标时-●…,需要更加谨慎■△…◁◆…。就像○◇,总体睡眠评分有时与困倦程度一致▲▪▼,有时存在差距=■●★-;可穿戴设备估算的步行能量消耗也许比较准确-▼●,但抗阻(力量)训练的消耗可能被低估●•。
可穿戴设备评价睡眠的方式☆-▽○=,是通过测量心率和手腕活动(加速度传感器)◁=•,算出心率变异性和呼吸频率等指标••▼,再结合个人的年龄○○▪、身高▼•○-☆△、体重和性别等背景信息◇●,基于神经网络模型▼-,最终得到上床和起床时间▲▽★□、睡眠开始和结束时间○△、睡眠总时长和睡眠潜伏期▲◁★•●◇、清醒时长…◁=,各个睡眠阶段的时长和比例▼◆◁…--,以及基于这些信息得出的总体睡眠评分▲◁。
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心率与众多健康和运动相关的指标有关▪▪,于是●•□……,它们是在前两类指标的基础上-•▷,是一些不存在测量金标准的指标◇▷◆-…,算法根据一些定义或想法创造出来的▼▼★▼,例如恢复情况=★●•、训练效果等▪▷。
还有些数据▽=☆▷◆,是在直接测得数据的基础上◇▷,通过算法估算出来的…-△,就像通过心率和加速度计的数据估算能量消耗○▪=。不同厂商的算法可能不一样△●▽…▽•,同一家的算法也可能不断改进★◆◇△-,所以得出的结果也许差距很大•◇◁。多数情况下■○,估算出来的数据不如直接测量的准确◇▪▼。
衡量身体经受的压力和恢复情况时☆◆,自主神经系统活动是一项重要指标●▲•。当身体有压力时…○,生理上通常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加★-•◁…□、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减少▷◆★◇,恢复的时候则相反…★□☆。有研究显示●◁★☆◆▲…智能手表测得最不准,分析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相互作用时▼▲◆□,心率变异性是一个有力工具▼=。
如果入睡前长时间静止不动▼☆,恢复情况受训练…-•▪-、睡眠◁•▪、饮食等等多种因素影响□◁…。很难验证数据的准确性☆▪◁▷。从测量方法来看●-◆■,由于没有测量金标准可以比较■○○,有可能会被误判为进入睡眠状态★-•☆。
创造的指标○…○◆■,也可以提供很多基于心率估算的指标▲…▽★=-。图库版权图片•-▷•▼。
金标准一般在实验室条件下测量=…△••◆,大部分设备昂贵=☆…●…▽,测量步骤复杂•▷…•■,还需要有经验的操作人员协助◆▼…○。目前智能手表□△★◆▲•、手环或戒指提供的指标里=▼△▽,没有一项是通过金标准测出来的-▽•。所以=▲-,文章开头的表格里★◇▷▼,没有一个指标能得到5星▪=▲。牺牲一些数据准确性◁•●,可穿戴设备换来了更方便▲▷、成本更低的测量方式▲▪▷□。
因此●•▼•,在安静状态下◇▲▽,可穿戴设备显示数值稳定时◁◆,心率数据相对可信◆▷▲◆,可以用来帮助判断健康和锻炼情况▽△△◆。剧烈运动时数据准确性降低…□•,如果想获得更准确的数据□●•△,可以佩戴胸式心率带◆■○…。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○◁△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◆□△•▪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○●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■=◇=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□■◇=-☆。
以上指标都有金标准◆●▽,还有一些指标没有金标准-■•▪◁,它们基于某个理论被创造出来…•…◆,例如恢复情况■☆…•▪▼。
测量心率的金标准是心电图▲•◇◆,通过放在胸部和四肢的电极▽▼▲,检测心脏的电活动并测量心率•▼■◇。
根据 18 项研究的综合测试▼•◇◆,心率测量在静息状态或低强度运动时较为准确●□…,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▪▲◇•☆,能测出数据的几率和数据的可靠性会显著降低=☆○◁◇△。在一个综合 249 项研究的分析中=▪▽,心率测量平均误差为±3% ▲◇。
这种做法的缺点是无法穷尽所有影响因素=●,例如生理周期和人际关系可以影响恢复=•的指标竟然是这些…,但可能没有被模型计算在内-◆△■▽☆,导致显示数据与实际状态有差别=▷■▲△●,用数据作指导时出现训练不足或过度的情况●•◆▪。
另外一些没有金标准的指标■△▲◁=,可以说大部分都不太准确▪•。这些指标▪••△•,很多只存在于运动科学的概念中(例如负荷……=▪-△、疲劳◇●▷△○▽、恢复)□-★▽,无法准确衡量★•○…○,有时候会以主观感受作为标准★▷。甚至有的指标不存在科学定义△…◁=▪▷,是厂商之间▼•◁□○“军备竞赛▲●▲”创造出的指标▲☆▪■▽□。
测量的指标□★,通常误差比较小▼○▽◁,比如心率=■、距离▪◇、心率变异性和配速等=▷。这些指标相对可信★▽,可以用作观察健康状况●▲★▽▷△、调整生活方式和锻炼计划的参考◇▼△。比如◇…○,今天早晨起来心率比平时高=★,是不是昨晚没有睡好□□…◇▲?还是最近锻炼过度了★▲☆○▷•?要不要减量或者休息一天★……•◇■?
但是厂商推出这样的指标是有道理的▼□▷▪,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知识储备◇•▼□-,对以上与恢复相关的原始数据一一分析并加以解释◆●▲☆。牺牲部分准确性●▷,做一些简单的假设(比如睡眠少•☆▪▼、活动多等于恢复差)▲=-★,一个恢复情况评分的提醒效果☆-▪•,可能比让人看复杂生理数据好得多◇■▲。
这里没有一项指标达到 5 星■□••◁,也就是没有数据是绝对准确的☆▼▷。为什么会测不准呢☆◆☆□•?可能跟测量方法==▲▽☆□、传感器☆◁◆•、算法●•、佩戴和解读方式有关◇•=▲▲▪。
因此▼▽=-,对于这些创造的指标•☆,我们不必过多纠结于数字的绝对值■★,可以通过了解指标的变化趋势◇△◁▲,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•◇◆◁,去更主动地理解身体对于日常生活和运动的反应=▽▽。
心率测量的准确性▽●•☆,高估睡眠总时长▽•△■☆…。加上不同厂商之间的传感器硬件和算法不一致▽◁□、指标的算法也不公开-●…••。手表手环会直接显示心率△▪◆▲,决定了很多其他指标的准确性-…★!
本表格综合所有条件进行评级…□•,各家厂商算法可能有所不同▽…,分级有一定主观性■△=□▲。5 星表示准确性非常好(以金标准测量)•○△,4 星表示较好○•=◁-,3 星表示中等▽●☆◆▪,2 星表示差•◆•••,1 星表示非常差
测量睡眠的金标准是多导睡眠监测■▼,▷▲▪◁◆△“多导☆●▪★”指同时测量多种信号▼▷▪,包括脑电图●•=、心电图☆△、眼动图和肌电图等-□◆◁。得到原始数据后◇▼▷▪★▪,睡眠专家会综合各项结果得出睡眠时间☆△…◇★◆,并手动评分来分析睡眠阶段☆■•。
此外•▽◆,设备厂商会定期发布软件更新◇=▷▷△•,及时检查并安装这些更新☆…★▷■,确保设备始终使用了最新的算法▪■△▽△•,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指标的准确性□▪-★◁。
有些人一睡醒就先看昨晚的睡眠指标■★…,本来感觉睡得很好◁▪=▽▷,看到较低的总体评分又顿感疲劳☆…,其实大可不必●△。
可穿戴设备连续显示心率时◇◆▷,测量方式通常是光电体积描记法(photoplethysmography▪•==○, PPG)▲□▷▽…◆。这种测量方式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□=□,例如运动强度■▽、运动类型=▲▽▲、腕部活动☆▽•、腕带松紧▲□▷…▪、皮肤色素和表面的污垢▪★▲▼▽、心律失常等★□▲▼●。
以上两者是有金标准的指标◁■◁•◁,即使目前测量还不是很准确☆◁•,我们可以期待测量技术或算法进步-■,使数据越来越逼近准确值○◆◁◆◁。
指标是越来越多了▲…,但它们全都靠谱吗•□-☆?只要测量△--▼☆◁,就一定不可避免出现误差◁▪▲○●▲,但多数指标都存在一个公认误差最小的测量方法△▷=○▷,这种方法一般被称为★…☆●“金标准▼▲△▪”★□○-。举例来说◇▲,测量心率的金标准是心电图▷◇,测睡眠时间和阶段的是多导睡眠监测△△▷●,测能量消耗的是双标记水法=◁▼。
现在一块几十克的智能手表◆△,能集成近 10 种传感器…○▷●◁,比如测量心率的光电传感器-☆•△★•、测经纬度的 GPS 传感器•▲•,还有气压-△△☆■、温度•-=▪▼◁、加速度传感器等等▼▷◁。
接下来●•▷•,我们把更详细的内容填入表格■▷◇:为什么准或不准☆…、有多准●△-☆▽◇、怎么做才能测得更准确•--□●▷。看到文末◁△▽,你将获得一张信息量翻倍的表格…=△☆-…,还有怎么使用各项指标的判断能力…▷●•。
下面的表格为大家总结了一些常见指标的准确程度▼☆△☆…,准确性最高为 5 星★•-,最低为 1 星▷▷☆-◇。
从心率•●▽•、血压◇▼○▷▼、睡眠到能量消耗☆-◁•、疲劳状况★◁△-、最大摄氧量☆★☆△△,智能手表手环显示的指标越来越多▼■▽,可感觉有些值测得不准啊◆☆△◆☆?
测量心率的金标准是心电图▽□◇;智能手表可连续测量心率◇▲▽▪▼,简便但准确性稍低丨medpick/新浪众测
想知道指标有多准■●★☆☆▲,分别用可穿戴设备和金标准测量●◁◁,然后比较结果◆••…,不就知道了吗▷□=▽★?
存在金标准的指标里☆◆☆▲□,有些数据是直接测量得出或通过简单计算得出的▲▪◇▪,比如通过光电传感器测量心率▼=▽▲、通过运动距离和时间计算配速•▽□▷△▷。